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

校园资讯校园新闻

回家的“有福之米”---龙岩农校杰出校友谢华安院士守望稻田纪实

发布时间:2023-11-22 14:56 栏目:校园新闻 发布单位: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 点击量:757 【公开】
有福之米




“亩产干谷670公斤!”,20221031日上午,全国劳模、龙岩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徐淑英在长汀县河田镇供销农场的田埂上,挥动着“福香占”现场测产纪录表,激动地向旁观的干部群众和观看网络直播的网友们大声宣布喜讯,田野间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。


“预料到产量会很高,但没想到能创纪录。”长汀县河田镇种粮大户傅木清开心地笑了。他利用眼前的300亩农田,与市、县供销社合作采取“全托管”模式,全程机械化耕种,第一次种植“福香占”水稻。他预算过,亩产纯利润将达到3000元—4000元,真是个丰收年啊!


1.jpg


一位衣着朴实、皮肤黝黑、双手粗糙的老人朗声笑道:“亩产六百多公斤,已经发挥了产量比较大的潜力,你们示范得非常成功,机械化和绿色生产结合得非常好,施肥恰到好处,种出了绿色生态的‘有福之米’。龙岩市新罗区、长汀县、上杭县、武平县均示范得非常成功。长汀河田,这个曾经饱受水土流失之苦的‘火焰山’,今日变成大粮仓啦!”


2.jpg

龙岩农校杰出校友谢华安院士



此时的稻田俨然成了追星现场,年轻的记者,各级领导干部,都争相向这位老人问好并请求合影。这位老人,是新罗区适中镇人,是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,是我国唯一一位仅有中专文凭的中科院院士。且看他的成就——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、二等奖,“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”“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“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”“全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”……一系列耀眼的光环,映衬着璀璨的金色稻田。谢华安,是我们真正要追的明星!


3.png


2022年秋天,80岁高龄的谢华安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家乡的田野上,验收他带领的团队选育的水稻优质新品种“福香占”的试种成果:新罗区雁石镇厦中村再生稻亩产432公斤、新罗区龙门镇湖坑村亩产606.4公斤、上杭县古田镇亩产六百三十多公斤……精神矍铄的他站在金色的稻田里,声音洪亮地说:“‘福香占’是我们福建的有福之米,作为再生稻,长得多好啊。看到这一片丰收景象,非常高兴!在乡村振兴中可以起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!”


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10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。“优先发展农业农村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,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。
2022年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,“乡村振兴”关注度位居第八位。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,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真正落实到位。傅木清与龙岩市、长汀县供销社合作采取“全托管”模式、全程机械化耕种,就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成功范本,而谢华安院士团队研制的“福香占”品种在龙岩的全面试种,为乡村振兴战略插上了科技的翅膀。



4.png



一颗种子的故事


202291日,在中央电视台“开学第一课”上,谢华安为全国的孩子们讲述“一颗种子的故事”。


5.png

龙岩农校杰出校友谢华安院士

“我们中国有占全世界20%人口,我们只有全世界9%的耕地,我们能够年年丰收,靠的是优良的品种。我讲‘一颗种子的故事’,让大家了解,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,一颗好的种子,一个好的品种,得来多么不容易。所以我们大家要有一个奋斗的精神,我希望大家做奋斗的一代新人。” 谢华安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,什么是奋斗精神,怎样做奋斗的一代新人。


6.jpg


19418月,谢华安出生在龙岩县适中保丰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饥饿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。小时候谢华安经常饿得头昏眼花,手脚酸软。他永远不会忘记,外婆去世前的唯一心愿,就是能吃上一碗白米稀饭。长大后他深深明白,粮食对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。他说:“我是饿怕了、穷怕了的孩子,我从小就想,为了大家都能吃上一碗饭,我能做一些什么。”梦想就像一颗种子,在幼小的心田里扎根萌芽,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报考龙岩农校。龙岩农校的中专文凭是谢华安的最高学历,他从不隐瞒自己的学校和学历,这一纸文凭的限制,使他延迟了近十年才被评为院士,但他从来无怨无悔,他开阔的胸襟与气度令人肃然起敬。


7.png

大家都知道,杂交水稻的问世,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乃至命运。从袁隆平到谢华安,多少研制杂交水稻的科技工作者匍匐大地、守望稻田,他们潜心钻研,不仅为国内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贡献,也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中国方案。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曾说,“‘汕优63’救了杂交水稻的命”。“汕优63”是何方神圣,它的背后有什么神奇之处呢?

稻瘟病是稻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,中国第一代杂交稻一直饱受其害,当年全国稻瘟病的重灾区三明市,曾经因为它一年减产粮食5亿斤。1981年,“汕优63”攻克了这个难关。从1986年开始,“汕优63”成为我国连续16年推广面积最大(累计推广近十亿亩),增产粮食最多(累计近七百亿公斤)的杂交水稻品种,为国家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,它的培育人就是谢华安。


8.jpg


1972年,从龙岩农校毕业13年之后,谢华安调进三明农科所,担任南繁领导小组组长,带队到海南三亚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,在那里开启了长达50年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生涯。谢华安说,这是历史给予他的机遇。然而事实上,这更是他为自己创造的机遇——在担任农业中学教师以及后来到五七干校当技术员的那段时间,谢华安常年钻研水稻的种植和育种,倾尽心血,成功将单季稻改制成双季稻,同时大面积种植紫云英,在当年创下堪称不可思议的1200斤亩产量,这才引起领导的注意,任命他为组长,带队去海南岛南繁育种。


9.jpg


育种,就是改良现有的种子,让它们变得更好,如增强抗虫能力、增高产量、提高品质。育种技术的革新发展,是农作物增产最重要的前提之一。育种难度大、周期长、失败率高,从1972年第一次踏进海南南繁育种基地起,从选种、播种、插秧到稻谷成熟,谢华安没有错过水稻生长的每个环节。他像一颗种子,深深扎进南繁这块土地,在充满荆棘与艰难的育种道路上默默工作,用坚强的毅力面对各种困难,裂变出更强更壮的生命力……


10.png


戴着草帽,骑着破旧的自行车,前筐放着稻作工具,后座载着同事,骑行在山间田埂,去为稻农解决难题,这是谢华安当年工作的真实写照。刚到海南没有房子住,他和同伴们在堆满化肥、农药的仓库里一住就是半年。福建和海南,千里迢迢,交通不便,谢华安连续7年没有回家过年。难得回家一次,买不到坐票,他买站票在火车上渡过四十多个小时。就这样,经过3年紧张艰苦的钻研,1975年,谢华安和同事们终于培育出“矮优2号”杂交组合。但是他还来不及高兴,来不及大规模推广,一场毁灭性的稻瘟病扑面而来,枯黄的稻株整片整片倒下,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,谢华安忍不住流下眼泪。但他没有气馁,带领团队重整旗鼓,创造性地从选择抗稻瘟亲本开始,每年将从海南收回的种子分种在稻瘟病重发区的三明市5个县,进行抗稻瘟病性鉴定,通过自然诱发,筛选出抗稻瘟病能力强的材料并进行抗性谱分析,还进入旱病圃鉴定,建立抗病育种程序和技术,终于在1981年培育出水稻新品种“汕优63”,解决了中国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。从1986年一直到2001年,“汕优63”连续16年全国种植面积第一,推广总面积达到10亿亩,增产700亿公斤粮食。中国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,大面积丰收,使我国稻谷自给率达到了98.75%,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中国粮。“汕优63”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推广种植后,也被大为称赞,在越南还被誉为“东方神稻”。1986年,袁隆平院士到福建,一见到谢华安,第一句话就说:“老谢,祝贺你,‘汕优63’已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杂交水稻品种了。”1988年,“杂交水稻新品种‘汕优63’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在事业获得成功的同时,谢华安对家庭充满愧疚,他最大的遗憾是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,每年12月去海南,到第二年五月回来,横跨两个学期,即使回到家,每天也忙得不行,下班了还在田里,晚上还要开会,等开会回来孩子都已经睡觉了。有一次他对女儿说:“你长这么大,我从来没有打过你。”女儿笑着回答说:“那你是没有空打我。”他许诺要陪女儿打羽毛球,但一次都没有实现承诺。谢华安常常说:“想想那些隐姓埋名,潜心研制两弹一星的科技工作者们,想想那些坚守边疆,保家卫国的军人们,与他们相比,我受的那些苦,做出的那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?”


11.png


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,育种工作也开始“靠天”吃饭。2002年,谢华安主持育成的太空稻“Ⅱ优航1号”创下了世界再生稻最高产纪录。他还推广杂交中稻——再生稻高产栽培的技术模式,促进资源节约型稻作制度的形成,推动杂交水稻的发展,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。他带领的团队育成6个杂交水稻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。

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誉和荣誉,谢华安如沉甸甸的稻穗一般谦逊低调。他感恩一路上支持扶掖他的领导、老师和朋友,感恩在南繁艰苦环境下支持他的海南老百姓,感恩为杂交水稻育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国家……他说:“知识分子切记不可狂妄,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一点成绩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,不把组织、不把群众放在眼里,我们不怕苦、不怕累,踏踏实实地工作,勤勤恳恳地做事,永远胸怀感恩之心。”


回家的种子


今天,81岁的谢华安依然活跃在田野和实验室之间。很多人劝他多休息,好好颐养天年,但他却说:“只要我还干得动,我就要做更多的研究。”

谢华安很早就意识到在仓储过程中,因粮食不耐储藏,国家损失很大,所以他带领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探索,培育成新品种“福香占”。除了抗稻瘟病之外,耐储存是“福香占”最大的特点,“福香占”不加物理措施、在常温下能存储3年。“福香占”再生稻生育期短,8月收割第一季,9月抽穗,10月收割第二季,短短60天又可以收获一季;“福香占”再生稻不需要重新犁田、耙田、插秧,靠第一季稻稻秆长出第二季稻稻子。既可增加粮食产量,又能提高种田效益。朋友的母亲说,今年村里大家都种“福香占”,收成都很好。她只种了4分田,就收成近七百斤谷子,以前可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收成。


12.png


“福香占”有米粒细长、外观透明、香味十足、米质上乘的特点。“从种苗起,在田里就有香味,尤其是抽穗扬花时,香味特别浓,放一袋谷子在车上,整个车厢都是稻香味。做成米饭,满屋飘香,即使是冷饭,也会越嚼越香。现代农业一定要绿色高效,只有绿色才能高效,让老百姓不仅吃得饱,还要吃得好,吃了感到愉快放心……”谢华安笑意盈盈地介绍着“福香占”的特点,内心充盈着极大的信心和成就感。

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! 20221112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“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”国际论坛上发表书面致辞时指出:“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。半个世纪前,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,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%的耕地,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,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。自1979年起,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七十个国家,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,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。”


13.png


谢华安和一起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千千万万技术人员们甘受寂寞、吃苦耐劳,一辈子坚守稻田,为世界贡献中国种子、中国方案。新近研发育种的“福香占”于202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(籼稻)金奖之后,开始在闽西大地推广并大获丰收。20231月,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在海南三亚召开。其间,国际种业科学家奖颁出首届奖项。由谢华安团队研育的优质稻品种“福香占”获得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(籼稻)金奖。“福香占”在长汀县河田镇供销农场,实现单季平均亩产670公斤,创下该品种在福建省的最高亩产量。“福香占”在全省推广面积约20万亩。其中在新罗区就推广“福香占”两千八百多亩,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。这是他对故乡的回报,是他为家乡交出的又一份傲人的成绩。


14.png


在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上,在热闹沸腾的人群中,有一位年轻人默默蹲在角落,他是傅木清的儿子,名叫傅桥,福建农业技术学院毕业生,2014年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打工,2016年返乡协助父亲种粮,目前正准备开网络直播间卖“福香占”优质大米。他说,民以食为天,种粮是一项“长坡厚雪”的行业,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的。这或许就是谢华安院士的卓越成就和奉献精神,吸引青年一代回归乡村、回归大地、回归充满希望的田野吧。

我的婆婆一辈子在农村耕耘她的一亩三分地,当年就是因为种植“汕优63”,让她度过艰难时光,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。如今八十多岁的她,肠胃功能不好,食欲很差。那天,我将长汀带回来的“福香占”大米蒸了米饭,她吃了满满一碗,连声赞道:“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米饭,太好吃了。”我托傅桥将婆婆的话转告给谢华安,向他表示婆婆以及家乡农民诚挚的谢意。
回家的种子一路开花结果。谢华安积极支持参与家乡的建设,发挥院士力量,蹚出一条老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仅新罗区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,依托专家工作站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和农民田间学校2个,帮助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八十多个,带动周边农业产业升级。


15.png


一个人走得再远,总要回家,而故乡本身就是很好的试验田。谢华安就像一颗种子,带着希望从家乡出发,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。他毕其一生研育的种子,在困难时期,是保命的种子;在脱贫时期,是老百姓致富的种子;在大国崛起时,是国家战略的种子;在迈进新时代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,是提高生命质量的种子。今天,他又带着这颗“种子”回到家乡,扎下根基,辛勤耕耘,结出“有福之米”,回报生他养他的故土。


注:此文刊登于《福建党史月刊》2023年第3期;《岩声》2023年第1期
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Copyright©2022 www.longyanedu.net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  ICP备案号: 闽ICP备09006768号    
龙岩市教育局主办     技术运营支持:福建智慧海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学校地址: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南城横山路6号     联系电话:059723903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