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

乡村振兴科技下乡

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

发布时间:2024-03-26 08:28 栏目:科技下乡 发布单位:学习强国 点击量:410 【公开】
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。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“坚持不懈抓好‘三农’工作,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”进行了专章部署。今年两会期间,“乡村振兴”再次成为高热度话题。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近日,农业农村部办公厅、中国文联办公厅联合印发《“大地流彩——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”工作方案》,对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。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“五个振兴”的题中之义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

一、以文聚力,传承活化乡村文化

一是让乡村文化“活”起来。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饱含着农耕文化基因和民俗记忆,是中国乡村的灵魂和血脉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。必须在深挖乡村“文化富矿”上下功夫,要打好乡村“文化牌”,对农业遗产、传统技艺、手工绝活等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和保存。要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,在“保护优先”与“创新活化”之间寻求平衡,坚持保护第一,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。推进乡村文化礼堂、文化广场、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,打造承载优秀乡村文化的休闲娱乐、道德教化、艺术审美空间,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、活态传承发展、转化创新利用;二是让乡村博物馆“火”起来。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,乡村博物馆在传承乡村文脉、增强文化自信、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,成为留住“乡愁”、留存“记忆”、保护“遗产”、保存“手艺”的重要载体,也成为守住乡村“情怀”、乡村“文化”、乡村“味道”的重要平台。建设有文化底蕴、有地方特色、有时代新意的乡村博物馆,探索推动乡村博物馆高水平运营的现代化运作模式,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,更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展现;三是让数字乡村“潮”起来。当前,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,涌现出不少展现乡村生活、带火家乡特产的“乡村网红”。今年春节,潮汕英歌舞、福建游神、甘肃社火等丰富多彩的宝藏传统民俗火爆出圈,为全国人民献上限定款节目。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,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。要充分依托数字技术,利用慢直播、短视频等形式向外界展示乡村风貌,对乡村进行全景扫描,建立数据库,让人们通过VR、AR等手段“身临其境”感受乡村文化魅力,吸引游客实地旅游,激发共鸣,留住乡愁,活化、创生出更具活力的乡村文化。以乡村文化特色为基础,进军影视、音乐、动漫等行业,提高乡村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。

二、以文化人,涵养优良乡风民风

一是“党建引领”奏响文明乡风“主旋律”。基层党组织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者、实施者和推动者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统领作用,拓展乡风文明创新活动形式,通过开办乡风文明建设积分超市,开展多种形式的乡风文明评比活动,激发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推动文明理念入脑入心。要选好配好乡风文明培育“引路人”,科学规划乡风文明建设,坚持以党风带民风,营造乡风文明建设良好氛围,形成乡风文明建设合力。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在凝聚人心、教化群众、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,积极探索“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农民主体、社会共创”乡村治理多元共创模式,提升乡村善治水平,以文化助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。二是“乡贤文化”为乡村振兴注入“新动能”。积极探索“乡贤+文化”模式,深入挖掘乡贤文化资源,多措并举把新乡贤聚起来、用起来、留下来,培养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乡贤队伍。要下足功夫大力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、基层文化设施和文物管理人员,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示范引领作用,在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,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“文化动能”等方面厚植人才沃土;三是“移风易俗”助推乡风文明建设“大效应”。提倡移风易俗、摈除陈规陋习,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。要坚持以点带面、突出示范引领,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的重要作用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,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、倡树文明新风,扎实推动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。

三、以文兴业,解锁乡村共富密码

一是让农民登台“当主角”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,“繁荣发展乡村文化,促进‘村超’‘村BA’‘村晚’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。”“村超”“村BA”“村晚”的火爆,原因不只在于它的农趣农味儿,更在于让农民从观众变成了主角,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把农民作为决策主体、建设主体、经营主体、受益主体。只有搞清农民的真实需求和诉求,坚持让农民“当主角”、农民得实惠,全过程调动农民参与,增强农民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,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乡村振兴具有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;二是唱响“文旅融合”大戏。深入挖掘梳理各地村镇的历史文化脉络,凝练其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核,建设村镇文化地标。并将乡村文化内涵与乡村旅游、文化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,加大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项目和文旅产品开发,以文促商、以文兴农,实现文化赋能、经济唱戏。要立足生态、历史、人文、产业等特色要素,围绕农业文化遗产、非遗技艺、乡村民俗、地域风情等特定的主题,用特色化、精细化的内容来吸引公众、传承文化。积极发展和农耕文化有关的节庆活动、手工艺体验、实景演出、文创产品开发等业态,活化乡村文化形态,营造层次丰富的文化体验,打造乡村文旅精品工程;三是擦亮特色产业“金字招牌”。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、因势利导,做好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将乡愁记忆情愫引入农业生产、农事体验、农产品包装,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情感价值,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,赋予品牌更强大的文化张力。积极探索符合乡村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,引导乡村文化产业以规模化、多元化、特色化、产业化发展,培育特色品牌IP。充分利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,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产业平台,提升乡村文化产品品牌效应,形成以特色文化为核心、以多元产业为支撑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、以创新驱动为动力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圈,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。

文化兴则国家兴,文化强则国家强。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,厚植乡村文化自信,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文化力量。
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Copyright©2022 www.longyanedu.net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  ICP备案号: 闽ICP备09006768号    
龙岩市教育局主办     技术运营支持:福建智慧海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学校地址: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南城横山路6号     联系电话:05972390314